《阿凡達》講述人類在未來世界為了要搶奪Pandora星球的礦產資源,因而以人類與星球部族Na’vi人的DNA混血培植出型態相近的軀殼,並藉著通過這個「阿凡達」計劃來潛入星球採集資源,最終釀成一場浩瀚的世紀衝突。雖然情節…
【Artotem影視評論】 《阿凡達》(Avatar)
導演:James Cameron
編劇:James Cameron
主演:Sam Worthington, Zoe Saldana, Sigourney Weaver
類型:科幻/ 冒險
地區:美國
推出年份:2009年
《反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聯想》
享負盛名多年,《阿凡達》無疑為電影史寫下輝煌一頁。精彩絕倫的英雄成長故事搭配炫目璀璨之視覺效果,讓影片坐穩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冠軍寶座之餘,亦奠定荷里活導演James Cameron的影壇地位。13年過後,導演終於迎來故事續作《阿凡達:水之道》,順理成章地再掀起全球觀眾對首集的翻看熱潮。然而,與其不斷吹噓其壯麗的動作與特技設計,本人更希望藉此透過剖析本片在城市發展和科技發展等方面所呈現的現代性敘述,嘗試了解其潛藏表達的反殖民和後現代「非物質性」聯想,好讓大家在迎接續集之前,可以更透徹知道創作班底在建設奇觀以外所包含的意識型態課題,進而明白此商業大作蘊含對社會的批判性論述。
正如籠統的冒險故事,電影講述人類在未來世界為了要搶奪Pandora星球的礦產資源,因而以人類與星球部族Na’vi人的DNA混血培植出型態相近的軀殼,並藉著通過這個「阿凡達」計劃來潛入星球採集資源,最終釀成一場浩瀚的世紀衝突。雖然情節難逃傳統三幕劇舖排,但值得留意是電影世界觀的設計是符合了當代文化研究學家Ben Singer對現代性的探討。學者指出社會在19世紀末到達臨界水平,其中囊括對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大眾消費文化的爆炸性增長,種種描繪即使是諷刺現今的資本主義,但觀乎本片對未來人類社會寄下的負面想像,與及對Na’vi土著環境漸趨現代化進程之對比,似乎大致都點出了人類社會資源匱乏的問題,進而嘗試隨著這兩個星球所呈現出的二元對立關係,來勾勒出全片對兩部落矛盾和衝突的張力。
Copyright © 2024 Tutor Circle 尋補. All rights reserved. 此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Tutor Circle 尋補. All rights reserved. 此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導對劇本有如此塑造絕不稀奇,甚或本片就是有意用商業的糖衣來包裝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批判。事實上,撇除兩個星球的形象對照,劇組都不停在橋段間安插保育議題的符號,其中在Na’vi部落木屋一幕所特寫有關生態中心主義的英國童書《綠野仙生》(The Lorax, 1971)則暗示影片的劇情推進,那就是試圖講述一個大財團破壞環境導致生態失衡的故事,而作為掠奪方的人類就正是劇本所指的大財團,尤其後段開發公司為了賺錢而不惜挖掘盛載Na’vi人精神寄託和信仰的Eywa大樹,都直指現代文明的行政體系忽略人民自主性而貪得無厭的事實,種種表述在James Cameron的導筒底下都是何其赤裸而可惡,也深深領會劇組的意圖。
既然影片的正邪對立已經描繪得這麼直率時,可想而知編導就是要敘述一個反殖民的故事。若翻查歷史影像,會發現其實Na’vi人以木頭刺穿鼻翼、臉部塗上顏料的造型都與當代印地安人形象極為相似,而故事中地球人對Pandonra有圖謀和強烈的文化侵略行為,以及前者認為後者是野蠻而不開化的立場,需要建構他者對立關係來正當化其粗暴舉動,都處處與當年美國的殖民行動不謀而合。不過,與其重演這種歐洲文明的霸權敘事,電影最有趣之處是隨著主角Jake Sully在部族的相處過程,體驗到Na’vi人對靈性的執著和對自然存有之敬意,都反過來強調原來人類方才是最貧賤和低級的存在,一方面製造反諷效果,另一方面展現了文明與野蠻間的角力。
除此之外,本片也通過殖民和反殖民主義的形體鬥爭,從而想像出現實後殖民者的懺悔。猶記得當年影片上映後被媒體質疑其濃厚的白人救世主色彩,可自己則覺得白人在此等劇情是具有一定存在意義,全因白人在美國獨立時期確是對印地安人連番討伐的始作俑者,因此主角Jake Sully中段認識城市工業化後果,以及認清殖民盲目的省思過程,某程度上都讓電影顯得更像西方知識份子寫給對古文明的反思和悔過書。同時,片名「Avatar」所包含的轉世意味也打破恆久的歷史敘事模式,顯示被殖民者不再是長期遭受列強欺壓的一群,而是善良勇敢的部落強者,帶出人類的過份掠奪破壞終將會被自然反噬,繼而成功為影片達到反殖民之效。
西方製作人喜以其創作書寫對文明的了解與反思,而縱使導演在殖民主義的框架下有過相當可觀的論述,他仍然不忘在影片結局重申對世界大同的期許。過去有美國政治哲學家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設想過工業勞動在20世紀後期會被知識、信息和情感的「非物質性勞動」所取代,如今James Cameron也通過Na’vi族群的勇武和連結共生的狀態來實現大同世界的雛形,並設想後現代社會將會模糊傳統意義上的政經界線,進而建立一個有效而民主的政治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推翻系統性平衡的弊端,這種演變過程著實讓人好奇到底編導在後續的電影劇情可以怎樣再描繪這種新型的全球秩序,更期望續集可以拆解更多後現代主義背後的構想。
總的而言,或許普遍觀眾一致承認《阿凡達》在荷里活電影生產上的技術成就,但希望各位也不要忽略劇組在劇本創作和世界觀塑造上所帶有的批判訊息。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影視工業的霸主,全因編導在濃厚的商業氛圍底下,依然堅持向觀眾滲入對生態保育、反殖民主義以及世界大同的期望。這種對創作的基本尊重和專注,就已經值得大家重新觀望和注視了。
作者:阿T
設計:阿T
素材:《阿凡達》@avatar
延伸閱讀:
【阿T影評】《First Love 初戀》 絕望深處喚醒初心的悸動
【阿T影評】《繩角》 傳統熱血成就拳擊劇經典
其他人還看了……
中學排名 呈分試 升中面試 英文補習
大學收分 Jupas 副學士 DSE筆記
大學五件事 私補價錢 Ocamp 暑期工
生日好去處 IQ題 任坐Cafe
一個資本主義的奴隸和盲目樂觀主義者,曾深信文字的力量能影響其他人。現沉溺在光影世界之中,以電影院為居,爆谷汽水為餐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