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篇範文好難温?Tutor Circle 尋補 小編整理了十二篇範文之一的韓愈《師說》全文語譯、重點注釋、主旨、段落大意、敘事及修辭手法等範文分析,方便DSE文憑試考生溫習,一文看清韓愈《師說》文章溫習重點。
靠自己溫書成果不如理想?試下我地尋補 Tutor Circle 上門補習導師啦,大量好評!最快30分鐘完成配對,立即可以開始補習!
目錄
1. 韓愈《師說》全文語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的讀書人一定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以及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會一生下來就懂事的,誰能沒有疑惑呢?有疑惑而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能解決。
Copyright © 2024 Tutor Circle 尋補. All rights reserved. 此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Tutor Circle 尋補. All rights reserved. 此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出生於我之前的人,他聽聞道理,當然比我早,我就要跟他學習了;出生於我之後的人,他聽聞道理也比我早的,我就要跟他學習了。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用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他是尊貴的、卑賤的、年長的、年輕的,知識及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了。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跟從老師求學的風氣失傳很已久了!叫人沒有疑惑很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常人很多,他們尚且跟從老師學習;現在一般人,與聖人的距離已差距甚遠了,可是卻恥於向老師學習;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夠聖明的原因,而愚人還是愚昧的原因,大概就是源於這個道理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愛惜自己的兒子,就會選擇老師來教導他們;(可是)對於他自己,就恥於向老師學習了,實在奇怪啊!那些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斷句和停頓的人,並不是我所指傳授道理、解釋疑難的老師。句讀不懂,向老師請教;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意從師,大道理卻遺漏、忽略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和從事各類工匠的人,不把互相學習當作羞恥。士大夫一類的人,聽到叫「老師」、「弟子」等稱呼時,就聚在一起來嘲笑他。問他們原因,就會說:「他跟他年齡差不多,學問也很相近啊,拜地位低的人做老師實在令人羞恥,拜地位高的人就近於諂媚奉承。」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是可以知道的!巫醫、樂師和從事各類工匠的人,士大夫不屑與他們同列,現在士大夫的才智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奇怪﹗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師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等人,他們的賢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學習的對象。」因此,學生未必比不上老師,老師也未必比學生的好。聽聞道理各有先後,學問技藝各有所長,大概就是這樣吧。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家有一位兒子叫李蟠,十七歲,喜愛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全都讀明白;不受時俗的影響,來跟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實踐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就作了《師說》來送給他。
2. 重點注釋
「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讀,通「逗」,也叫句逗。因為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生讀書時需要教授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即現今「句號」所放之處;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爲讀(逗),即現今「逗號」所放之處。)
「不恥相師」(相師:互相學習。)
2.1. 一詞多義
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指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吾師道也:動詞,指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指從師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指以……為師
「則恥師」:動詞,指拜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老師
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吾師道也」:名詞,指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指風尚
「道相似也」:名詞,指道德學問
傳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指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指流傳
「六藝經傳」:名詞,指傳文
3. 主旨
本文是贈李蟠以資勉勵之用,通過說明老師的作用,向老師求學問的重要,以及選擇老師的原則,指出不分貴賤或年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以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提倡從師而學的風氣。
4. 段落大意
段落 | 段落大意 |
第一至二段 | 指出老師的職責,說明從師學習的重要,以及提出擇師的準則。 |
第三至五段 | 利用對比、論證聖明等手法,指點出當時社會的人不重視師道,並批評士大夫恥學於師的毛病。 |
第六段 | 引用孔子的言行,以論證從師的必要,並重申擇師的原則 |
第七段 | 交代寫文的原因,嘉許李蟠不受社會風氣影響,遵行從師學習之道,重申論點並總結全文。 |
5. 對比論證及修辭手法
5.1. 對比論證
對比 | 例子 |
古今對比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
士大夫與其他階層的對比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
5.2. 頂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5.3. 對偶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傳其道、解其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參考資料:香港教育局
「十二篇範文」語釋及分析
-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 《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荀子《勸學》(節錄)
- 莊子《逍遙遊》
- 韓愈《師說》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諸葛亮《出師表》
- 范仲淹《岳陽樓記》
- 蘇洵《六國論》
- 詩詞-唐詩三首
- 詩詞-詞三首
其他人還看了……
中學排名 呈分試 升中面試 英文補習
大學收分 Jupas 副學士 DSE筆記
大學五件事 私補價錢 Ocamp 暑期工
生日好去處 IQ題 任坐Cafe